当前位置:活动 > 务实服务 >
03 03 2020

安于当下,疫情心理应对攻略,请宝妈查收!——金融街健康大讲堂在“云端”开讲

突如其来的疫情,

将一个个家庭框在了小小的家里面,

亲子关系、婆媳问题、夫妻感情…

一面是云办公、一面是网课学习,

当生活秩序被完全打扰,

焦灼不安的情绪如潮水般涌来…..


 

“新型冠状病毒”把所有人困在了家里,在这局限的空间中,家庭成员长时间的密切的接触,老人、伴侣、以及孩子之间的家庭关系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造成了“心理恐慌病毒”。

 

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时候需要我们在混乱中理出头绪,重建生活秩序,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一点点时间才能逐渐恢复到有序的生活轨道中来。

2月28日晚20点,金融街健康大讲堂在“云端”开讲!平安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北京市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专家郑晓星开为3-12岁职场家长做了题为“宝妈攻略”的分享。她表示,“心理恐慌病毒”的蔓延,无形中加重了此次疫情的危机性。但是,“危机”一词传递了两层意思,一是“危险”,二是“机遇”。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处理危机,那对于我们自己的人生、对于孩子的人生可能会是一个机遇,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与成熟。

 

下面跟随郑老师的节奏,一起重建非常期间的“相处之道”,巧妙应对孩子在疫情期间的“作息和作业”吧!

 

 

焦虑缘起于失去的掌控感和确定性

 

——需保持独立的理性思考、稳定的日常作息

疫情之下,病毒似乎“无处不在”,春节聚会、外出旅行全部取消,我们不确定哪里是安全的,不确定哪些人是安全的,不确定自己和家人会不会被传染,不确定疫情什么时候才能被控制住,不确定什么时候才能开学等等,这类不确定感让我们烦躁焦虑。

 

这种“失控感和不确定感”让我们把清醒的思辨能力交出去了,“双黄连”一夜之间爆红,甚至出现了抢购双黄莲蓉月饼等盲从行为…….郑老师分析称,新冠肺炎危机事件破坏了人的五个基本需要。

面对疫情,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存在不确定感。作为家长首先需要容纳自己内在的不确定性,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感到焦虑和恐惧是具有生存意义的,可以帮助人们规避风险,更好地活下来,大人也会有这样的反应。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在家做好隔离、不能外出玩耍,必须出门时要做好防护。

面对纷繁复杂的疫情信息,家长的稳定性还体现在:我们能够容纳自己对于信息的将信将疑,三思而后行。这样的修炼不但可以增加家长自身在应对危机事件时的理性思考态度,也是在给孩子示范如何在面对危险时保持冷静。

 

 

开启新的生活旅程,获得心理成长

 

——恢复与现实的连接、重获对生活的掌控权

一个多月的时间不出门,无娱乐活动,确实是一件很乏味无趣的事情,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这时候更需要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 “安全基地”:

保持稳定的日常作息时间、保持对于疫情发展的稳定情绪、始终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保持婆媳、夫妻以及亲子关系的稳定,让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混乱回复到有序、麻木恢复到清醒,从失衡恢复到平衡,为孩子开启新的生活旅程,通过共同应对危机事件增加孩子的心理力量。
 

疫情是一个危机事件,如何让孩子们在这个危机事件中获得成长,和孩子们对于这个事件的理解是紧密相关的。比如可以赋予孩子居家隔离的行为一些积极的意义;向孩子传递防疫期间具有激励作用的人和事,帮助孩子去感受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孩子为自己能够成为防疫阻击战的一员感到骄傲。
 

这也是一个心理成长的经历。面临“变幻莫测”的病毒,宅在家也可以发展很多技能,积累更多人生经验以及应对困难的能力,洞见更多的人生智慧,以及战胜困难的心理弹性,积攒处世之道。

对于孩子来说,可以在危机中进行生命教育。传递奉献、爱,让孩子建立更好的价值观、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在逆境之中建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给孩子打造一个充满爱的温馨气氛

 

——处理好“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关系

关于婆媳关系

First

 

老年人的生活理念、语言习惯难免因为年代以及地缘与年轻人存在有偏差,故要在心理预期上降低对公婆的期望值;生活一个屋檐下,允许有争执、有分歧、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求同存异,建立和谐家庭关系。

关于夫妻关系

second

 

“所谓的婚姻就是,有时候很爱她,有时候想一枪崩了她。经常在买枪的路上遇到了她爱吃的菜,买了菜却忘记了买枪。”

 

郑老师用一个幽默的段子形象描述了夫妻之间因“爱恨交织”发生冲突时,可以通过从现场抽离出来,拉开距离后,冷静下来后客观评判对方。但疫情期间,矛盾出现的时候缺少了一个“在路上”的缓冲地带,对婚姻造成更大的破坏。

 

婚姻纠纷原因调查显示,生活琐事是造成离婚的首要因素,而非婚姻出轨。另一重要因素是分居,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因孩子出生导致妈妈带娃睡。生活琐事和分居成为婚姻两大杀手。

很多丈夫回到家以自己按部就班的方式(该做什么做什么,但没有什么仪式感),导致妻子认为被忽略、冷漠。“你不爱我,我也撤回我的爱,关闭交流渠道,导致寒心,感情越来越薄弱。”

那么该如何理解爱?在郑老师看来,夫妻双方因有着不同处理问题的态度、方法,很难遵照某一方的要求生活,要尽量多包容、少挑剔,特别是在隔离期,要包容对方有情绪,互相理解。

关于亲子关系

Third

 

1.处理好与老人、伴侣关系,给孩子建立一个充满爱的温馨气氛。

2. 在亲子关系的天平上,我们究竟是应该给与爱多一点,还是在教育上要多一点?

爱与教育的天平应该是平衡的,不应该是矛盾的。家长应引导孩子的兴趣、拓展孩子的见识,而不该为孩子的学业负责,家长不是专业教育者,缺乏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对孩子的教育有时是无效的,但却归咎于孩子的不努力、不成长。

3. 疫情隔离期孩子面临着活动少、作息不规律、生活单调乏味、缺乏同伴陪伴,出现与家长矛盾升级的冲突局面。那么如何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耗竭?

低龄孩子有着天生依恋家长的需求,家长要以陪朋友吃饭的轻松心情去陪伴孩子玩耍,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享受与孩子的互动过程。比如一起做饭、一起洗衣服,孩子的择菜、洗菜、晾衣服等每个小过程,都可以“玩”很长时间。

4. 对于正在探索人生的青少年,如何实现有效的亲子交流?

青少年正处于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进入青春期时显得不那么听话。那么家长需要做到的就是:不控制!同时还要保持影响力!时刻保持人生价值的建立、成长,进步。因为这时候的孩子更容易接纳让人敬佩的、真心站在孩子立场的、有着共同语言的人。

5. 如何处理孩子和电子产品的关系?

适度接触电子产品是符合这个时代的特征,与互联网一起成长是这个时代孩子的“烙印”。对于沉迷于网络的现象:

首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沉迷网络背后应先了解孩子喜欢的原因?她例举一个边做作业边听网络主播的孩子的案例,最后发现这是一个从小缺少家长陪伴的孩子,他并非因喜欢主播,只是因为有着声音的陪伴,可以排解寂寞。还有的孩子是因同龄小伙伴玩网络游戏而一同沉迷。

其次要追根溯源,孩子对电子游戏有着强烈的渴望,是否家长把电子产品当作“保姆”,特别是低幼孩子喜欢玩电游是否与家长有关系?这是家长需要反思并改正的。

郑老师建议要以大禹治水的思路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堵住孩子和电子产品接触的机会,而是了解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真正原因,寻找替代的兴趣点,培养阅读、艺术、运动等兴趣点的替代品。

6. 如何面对学业焦虑?

需要注意到家长的学业陪伴是有区别的,职场妈妈更要有的放矢,对孩子有个合理的期待,需要看到孩子的努力,不要只盯着不足,要肯定孩子,注意维稳。

 

与郑老师的提问互动

 

1.老公特别忙总加班,回家特别晚,我又要照顾1岁的孩子。时间总是凑不到一起,长期不能面对面交流,怎么培养夫妻感情?比如,今天的课很有价值,我还想拉我老公听,可惜他加班到现在还没回来。

郑老师:首先这样的生活状态确实不利于婚姻生活的良好运转。因为不知道您们婚姻具体的情况,所以只能给出一些初浅的建议。建议先和你老公谈一下你的感受和需求,不要用指责的口气,要肯定老公工作的辛苦,表达你对他的爱以及你对于于你们之间情感的重视,让他知道你对于你们之间互动交流的渴望,和老公协商可能的调整生活的方式。其次在婚姻中谁觉得不舒服,应该由谁先做出改变。所以可以想想你可以做出什么改变去带动你们婚姻和相处状态的改变。再次一定要放下对婚姻的理想化期待,成年人的世界都不容易,家是最后的港湾,所以一定要秉持包容、体谅的原则。最后希望您能找到方法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孩子。

2.孩子做事动作慢,效率低怎么办?

郑老师:具体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来看,有一类是先天“不急不躁”的性格气质;还有一类是因被批评多了,而导致孩子有着消极的感受,面对任务,孩子就需要耗费很多的心理力量和自己内在的消极感受做斗争,就会导致启动慢,做事情的积极性就低,效率就低。催促是没有效果的。反思一下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家长是否过于挑剔,家长做事效率如何?

3.孩子在学习方面很听话,但被动,不积极主动怎么办?

郑老师:有时是因为家长保护得太好了,孩子没有办法发展出自主性。家长有着完美主义倾向,无法容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些幼稚的想法和行为,不太给孩子试错、犯错的过程,过于着急地去纠正,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差。

4.经常鼓励孩子,孩子玩游戏做错了也没批评过,但孩子总是害怕做错,不自信怎么办?

郑老师:一是要反思家长所说的鼓励的话在孩子看来是否是真正的鼓励,这就考验家长是否能够真心允许孩子犯错误,因为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们经常能够觉察家长是有目的的鼓励还是发自内心的接纳。还有要考虑家庭的气氛如何?父母对待彼此的态度是包容的还是挑剔的?家长对待生活事件的态度是放松的还是焦虑的?等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对错误形成条件反射性的担忧。

5.在游戏当中,孩子不愿输,总要当第一,一不如意,就发脾气或哭,怎么办?

郑老师:孩子成长的某个阶段,小的时候,秩序敏感期,一切按照他的意愿来做,家长一方面强调对孩子的控制,对孩子内在的秩序需要没有足够尊重,另一方面又缺乏坚持性,容易让孩子通过哭闹的方式突破自己的边界。比如孩子只要完整的面包,不要撕下来的面包,家长先是要极力说服孩子吃不了一整个面包,因为家长没有理解孩子其实要的不是面包,而是他内在对完整性的需要。然后在孩子的哭闹下很不耐烦地把整个面包给了孩子,当然最后事实证明孩子吃不完,然后家长还要教训一下孩子太任性。于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在人际关系中的自主性就被破坏了,并且容易焦虑、充满攻击性。

争夺自主权的过程是很焦虑的,竞争的场合需要赢。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与俄狄浦斯期冲突有关,3-6岁的孩子会和爸爸竞争妈妈、二胎出现,兄弟姐妹间竞争父母的爱,如果上述情况没有处理好,孩子会非常害怕没处于第一的位置,导致孩子没有包容性。

郑老师特别提示的是:上述只是一些初浅的分析,每个现象的背后都有着属于孩子的特殊心理感受,真正的原因需要对个体进行深度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