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动态 > 区域新闻 >
17 09 2016

北京发现:金融街深处的都城隍庙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何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西二环以内从复兴门到阜成门一带,金融街建设拔地而起,老胡同成片消失,带走了元明清以来的记忆与传说,极少数能留下来的古迹自然是价值巨大的文物。在金融大街的南端,与长安街只有数百米之遥,就是都城隍庙建筑遗存。

据《北京名胜古迹辞典》,“都城隍庙大殿(寝祠)在西城区成方街33号。现已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城隍是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供奉。都城隍庙是供奉都城的城隍庙神,始建于元至正四年(1267年),名佑圣王灵应庙。元天历三年(1329年)加封大都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明永乐间重修。改名大威灵祠。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毁于火,又重建。明历历三年(1575年)重修。清雍正四年(1726年)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修。清同治十年(1871年)毁于火又重建。”

这座经历了七百多年风雨的都城隍庙规模很大,记载明代史事的《春明梦余录》说,“北京都城隍庙在都城之西,永乐中建。中为大威灵祠,后为寝祠,左右为斋,两庑为十八司。前为阐威门,门外左右为钟鼓楼,又前为顺德门,又前为都城隍门。”《湧幢小品》说,“北京都城隍庙……仪门塑十三省城隍皆立像,左右相对,每岁顺天府官致祭。”清代的情形也大概如此。

都城隍庙现在只存留一座建筑,就是后殿,也就是寝祠。《北京金融街档案史料图集》说,这也是金融街唯一的元代建筑遗存。围绕这座花色琉璃瓦的大殿,是一个设计精巧的下沉式花园。大殿坐北朝南,南侧面向马路,西侧壁上是数十米长的石刻浮雕,表现了都城隍庙历史上的盛况。大殿两侧,有数通古碑,还有一些破碎的残碑构件卧于草坪之中,在大殿的东面后方,还保留了一段不高的残墙,巨大的青砖说明这里的营造断非草率。

大殿结构奇特,五间大殿外向南接出三间,汉白玉镶边的基座也呈“凸”字形状。《北京名胜古迹辞典》说,“现仅存寝祠五间,建筑面积约420平方米。前出轩三间,黄琉璃瓦黑剪边屋顶歇山调大脊,装吻兽、垂兽、五小兽、仙人……庙内有明英宗碑,及清世宗、高宗碑。”

从同治十年到现在快一百五十年了,经过整修的大殿光彩照人,正面三间的彩画横梁特意留下东面的一幅仍保持旧状,这种对比鲜明的作法现在在很多古建中修复都可见到。

在旧时京华,庙会是人们购物和休闲的一个主要去处,都城隍庙市也曾盛极一时。明末的《帝京景物略》说,城隍庙市列肆三里,所谓“西城五月城隍庙,滥溅纱罗满地堆。乡里婆娘多中暑,为穿新买估衣回。”是也。大约同时期的《万历野获编》说,“城隍庙……人生日用所需,精粗比备。羁旅之客,但持阿堵入市,顷刻富有完美。”除了百货,这里也各种骨董的一个重要聚散之地。不过,到了清代晚期,都城隍庙市已渐式微。

元明清以来,虽历经劫火,屡兴屡废,都城隍庙的位置一直未变,可见人们对于都城隍神的信仰始终不减。不过,随着近代化的到来和国脉的衰微,象城中的各处神祠一样,都城隍庙也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败,据晚清的《天咫偶闻》说,“……自同治十年庙灾,仅正殿及仪门修复,余则一片瓦砾场而已。后殿基存,元明碑或立或仆……庙前街道宽宏,想见昔日繁盛。”现在,整修一新的大殿四周,不远处水泥墙壁立如岸,将一个全新的世界与过往的神异完全隔开。